泉州府的港口,一如往日的忙碌。好似自从泉州的船坞由方家楚家接收,造出了能远航的大船,不断来往南岛同东岛开始,泉州就一直清净过。
往日只用几根木桩几块木板搭建的码头,如今早就换成了青石累积的,远处长长的海堤直接延伸出去十几里,几处驳船的海湾里停了没有出海的渔船,还有一些等待装货,或者等待添加食水的过路船只。
如今东岛和南岛都不在被垄断,航海线早早就被打探出来。男岛的新鲜水果和海货先前还是新奇东西,如今在北方还能卖个金贵价格,但在泉州这里,却是家里稍微有些底子的孩子都能吃上那么一两次了。
而东岛上的旷工也能吃上家乡的腊肉,或者不时家里的书信了。东岛上那些总让人看着就觉得不舒服的土人,首领们穿上了来自东昊的绸缎,用上了东昊的瓷器,东昊的点心,南岛的水果。
普通土人也用上了东岛的锄头,粗麻,灯油,各种各样的物件。
这就是商业发达的的好处。
虽然说士农工商,商贾排在最末,但人人也不得不承认,没了商贾,这个世界就乱套了。虽然不至于饿死,却活得要艰苦很多。
随着天上的太阳开始西沉,码头上的小贩却是越来越多了。卖酥糖的,卖瓜子点心的,卖卤味的,卖酒的,都在街边固定位置摆了摊子。
而很多大小子们则背着装了海菜的筐子则含着手指在摊子前走过,末了蹲在船坞的大门外,等待家里的父兄或者祖父下工。方家和楚家是出了名的宽厚,从不苛待工匠,除了四季发放吃用之物外,工钱也很是丰厚。
几乎每日下工,忙碌一日的工匠们都会买些酒菜或者孩子的零嘴,媳妇儿的木簪,老娘的点心之类拿
回去。
这也是这些小商贩聚集的原因,也是孩子们风雨不误,每日来接人的原因。
可是这一日,船坞的大门却是提前两刻钟打开了,走出来的却不是工匠,反倒是数不清的车马和年轻力壮的人手。
这些车马几乎是毫不停留,一溜烟儿的赶去了码头。
码头不远处,有几家平日供商贾们落脚的客栈,茶楼和酒馆,见得这个阵势,就有初次前来的商贾拉了小伙计问道,“小兄弟,这些车马要去哪里啊?”
那小伙计跑去门口,一边扯了肩膀上的布巾抹汗,一边翘脚张望。
半晌却是突然惊喜冲着柜台里嚷道,“掌柜的,是去岛上的船队回来了!”
“真的?”老掌柜立时合上了手里的账册,撩起袍子角,迅速走去了门旁。
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已是隐隐能看到大船的影子了,黑压压一片,却是看不清有多少条。
老掌柜满是皱着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惹的小伙计凑趣问道,“掌柜的,这次三小姐该有消息送回来吧?”
老掌柜干咳两声,瞪了他一眼,“多嘴,还不去干活儿?”
小伙计被骂了,也不生气,笑嘻嘻又跑去给客人倒茶水。
老掌柜家里的小闺女,先前看中了一个木匠,老掌柜心疼闺女,怕闺女嫁去受苦,一直不同意。但小闺女是个有主意的,不吃不喝四五日到底逼着老掌柜把她送出了门。
大伙儿都以为那小木匠会依靠岳父,毕竟岳父没有儿子,还开了这家茶馆,不大不小,也算一份产业呢。
但小木匠却极有骨气,先前楚家招人随船出海的时候,他就报了名,带着媳妇儿毫无牵挂奔前程去了。
但他是没有牵挂了,他的小媳妇儿却是爹娘的心头宝啊。闺女远在不知名海岛,做爹娘
的怎么可能不惦记。
老掌柜嘴上不说,其实每日都要在门口往海上张望个七八次。特别是这次,雨季后,船队又带船队出海,捎去了老两口给闺女的衣料还有一些散碎银子。那之后老掌柜就更是差点儿把眼珠子粘在海上了,今日只不过低头对了一会儿账册,不想船队就回来了。
客人里有相熟的人,就忍不住高声问老掌柜,“蒋掌柜这是惦记闺女了!”
老掌柜哼了一声,却是嘴巴极硬,“不孝顺的丫头,我才不惦记她呢!”
众人都是笑起来,不肯戳穿一个父亲的谎言。
先前开口问话那个外地商贾却是着急了,拉了小伙计的袖子,塞了几文铜钱又道,“小兄弟,你还没说说这船队是哪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