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纪希灵是塑料薄膜的发明者,所以相关的研究,肯定也不能瞒过她,而且,说不定将他们研究成果告诉纪希灵之后,还能得到纪希灵的一些想法的启发呢。
原本研究所那边这种人是想叫纪希灵前去实地考察的,但是他们在知道纪希灵已经离开沪市之后,才想出来这样的办法,将大致的实验结论,给寄一份过去给她。虽然说,他们知道,很有可能,他们所写的信件,会被上面的人给拆开看一遍,是否会涉及到机密。但是,他们也顾不了许多了,谁让他们现阶段已经塑料薄膜所建造的大棚,确实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出来了,他们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但要知会过这塑料薄膜的发明者,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纪希灵在得知他们是将他们这段时间研究出来的一些东西,写了信寄给自己之后,也很是开心,迫不及待的就看起他们所得出的一部分结论。
首先是在大棚的选址上,需要选择向阳、避风、高燥、排水良好,没有土壤传染性病害、土质肥沃、便于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在大棚的附近,最好是有水源,能够及时浇灌棚内的作物。
这一点,主要是出于塑料大棚所用的塑料薄膜,不太扛风,如果风力比较大的话,很有可能会将塑料薄膜给撕毁,破坏了大棚。向阳的话,则是能够帮助植物,吸收更多的阳光,合成相应的营养物质,供给自己生长。干燥的话,只是因为他们发现虽然说塑料薄膜还算是比较牢固的,但是埋在比较潮湿的土里面的塑料薄膜,相较于会更脆弱一些,会缩短它的使用年限。至于土壤要求的话,这是因为搭建大棚,一般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再移动大棚了,毕竟建造一个大棚,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至于水源这个要求的话,是因为大棚里面的温度,相较于外界的会比较高,那植物吸收的水分,很快就会被蒸发掉,所以大棚里面的植物,相对来说会更加需要水源一些,所以需要人及时给这些植物浇水补充水分,那这时候在大棚附近的水源,就会更加方便操作一些。
而且他们还发现,从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他们实验的实验田里面的大棚,也没有盖的特别大,毕竟一个是场地有限,再一个就是不太利于管理,而且很有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太利于大棚内那些植物生长的因素出现。
从栽培管理和建棚用材两个方面考虑,要求大棚尽可能做到方便和牢固耐用。
南方地区因冬季时间短、高温季节长、空气相对湿度会比较高等因素,会建造的稍微小一点,便于实现综合调节,实现良性管理。
北方地区则是因为冬季气温比较低,所以,要将大棚左右两边各留出更多的空隙,将农作物种植的地块离大棚百元远一点,防止农作物冻伤冻死,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大棚相较南方地区的大棚来说,会更大一点。
但是,他们在搭建模型的时候,就发现,按照比例来说的话,要是大棚的宽度在15 米以上的,必须增加高度,否则牢固性、抗风、抗雪、承压力则受影响,易于破损或变形。
大棚的中高和两侧的肩高,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采光、保温、管理操作的性能。
相对来说,如果是将大棚搭建技术,在国内全面推行开的话,那很有可能大家在建造大棚的时候,首选的材料就会是竹木结构的大棚,因为这个竹木结构的大棚,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而且相对来说这些材料也比较容易找到。
竹木结构多柱式大棚,多为人工操作通风,中高有1.8米,最高不能超过2.2米,肩高约1米。如果是想要将大棚做得更高的话,就势必就会影响大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容易破损变形。
虽然随高度增加,可使棚内温度变化趋势较稳定,也利于田间作业和作物的生长,但是在早春季节升温慢、热空气在上层,不利于早熟栽培。
因为目前来说,国内在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施肥、定植、产品搬运都是人力完成,所以,尽量避免棚过长,以降低人力负担,所以一般的大棚的长度都会比较短。
而且他们还在研究中指出,如果说是想集中连片建造大棚,两棚之间要保持2 米以上距离,前后两排距离要保持4米以上,以利通风、作业和设排水沟渠,并防止冬季前排对后排遮阴。
至于降雪降雨等条件的话,因为目前他们手上的材料比较少,虽然说后面他们又找了当地的教授,联系人帮他们搞到了一些原材料,制造出了更多的塑料薄膜,用于研究,但是因为沪市这边的地理条件,有些实验,你的条件一直都没能达成,所以他们也就没有相关的实验数据。
给大棚通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栅内气体成分和调整温度、湿度。
通常情况下,他们操作的时候,都是利用塑料薄膜在大棚的两个出口处,形成大小不一位置不同的缝隙,供空气从缝隙中流过,而且他们发现,不同位置设置的通风口,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因为还没有具体的实验数据,所以他们也只能稍微的提一句这个发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