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具店出来后,白筝的眉头重新蹙到了一起。
她催促梁屿川:“学长,我们还是快点回去吧。万一利达市政府什么时候正式把消息送达项目部,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梁屿川无奈地摇了摇头,耐着性子开解她:“这就回去了,你别急,还有时间的……”
尽管如是说,他的手底下也没有磨蹭,一路风驰电掣地回到了项目部。
两个人齐头并进钻进了办公室,除了工作以外,再也没说过其他的话。
白日里在海边那一点纷飞的小思绪,因为工作的紧迫,全部被抛之脑后。
后面几日的办公区里,梁屿川的办公室再没熄过灯。
梁屿川、白筝和巫郑三人,几乎是没日没夜地研究那个未曾面世过的气泡幕装置。
白筝利用学校庞大的资源库,从海量的资源中寻找所有关于气泡降噪的原理和事项。
巫郑整了个大水盆,研究梁屿川买回来的鱼塘增氧装置。
而梁屿川,则负责在他们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之上,一遍一遍地尝试着绘制起泡装置的模型。
数不清的图纸在办公室中飞舞,梁屿川笔下的东西,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
三天之后,一个圆端形的“发泡器”在梁屿川的笔下诞生。
他反复检查了电路、增氧、发泡等各方面的路线之后,才将图纸递到了江栩的面前。
又经历了整整一上午的会议,这个起泡器的图纸通过项目部所有与会专家的检验之后,开始进入正式的制造程序。
几人的战场又从办公室转移至海边。
五天的时间里,许多的电工、焊工和机械熟手聚集在梁屿川几人的身边,按照他的指挥,逐步焊接起一个长约5米、宽3.5米、高0.5米的圆端形发泡器。
于此同时,白筝和巫郑也完整了发泡器工作环境的搭建——四个可以随打桩船的抱桩器开合的环状钢管。
最后两天,进入到正式的入水实验阶段。
第一次入水时,发泡装置顺利在水中增氧起泡,一圈圈的小气泡很快在水中缠绕。
在场众人的心中都升起了希望,但打桩船的声音很快从水下传来,声音并没有明显的减小。
巫郑捞出分贝测试仪,有些失望地摇头:“不太行,分贝值依然没有达到标准。”
江栩下意识地觉得有些丧气,但转头看到梁屿川和白筝凝重的神色,还是咽下了那些不合时宜的话。
“我想下去看看!”
“有没有潜水服?”
白筝和梁屿川几乎是同时问出的问题,两人默契地看了一眼对方,都知道目前还没到想要放弃的时候。
试验阶段,打桩船只在水下两三米的深度进行作业。
对于有过潜水经验的梁屿川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但白筝却没有过潜水经验。
江栩劝她:“那就让梁工下去看吧,有他在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白筝咬着唇,没有答话。
梁屿川却看懂了她心中所想。
这个气泡幕装置的最初灵感来源于白筝,这些日子,她在这上面倾注了全部心血。
所以,她也想亲自下去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梁屿川沉吟着开口:“我带白筝下去吧,这装置的原型图她很熟悉,多一个人应该更能发现问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