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北直隶紫禁城后,明神宗:朱翊钧,立即前去祭告宗庙,并拨银一千两,犒劳陕西都指挥使司边关将士。
因漠南蒙古永谢布部台吉:孛儿只斤·永邵卜,遭到了严重打击,但在朵甘都指挥使司一带,并不只是这一个部落,比较强大的还有漠南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首领:孛儿只斤·火落赤、漠南蒙古永谢布部首领:孛儿只斤·瓦剌他卜囊、漠南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台吉:真相,等漠南蒙古诸部依旧强大。
这让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漠南蒙古永谢布部台吉非常不甘心,他便又纠集了这些部落,组成了一支1万5千多人的庞大军队,倾巢而出。
10月13日,由答思麻万户府入东科尔方向,在进犯西宁卫。
随后明甘肃总镇巡抚:田乐、明西宁卫参政监军:龙膺,等官员商议后,决定先把敌军放入西川镇海堡,在凭堡垒据守,消磨他们的锐气。
到时候再出一支生力军,定能一举大获全胜。
所以根据这个战略计划,明军就在西川镇海堡康缠钓儿湾建立防御,在以4千多人面对漠南蒙古大军,明甘肃总镇巡抚负责率军防御西宁卫,随时准备出击。
10月17日,兵部考选军政,明神宗下令说“其中有许多副千户,未经奏请即署秩正四品官职(卫指挥佥事)?”
于是下令,严厉责备大臣们徇私、兵科不检举揭发,又责备五城御史抄太监客用家时不称旨,责备客用的财产私藏于明崇信伯:费甲金,家而刑部拷讯无实。
最后又移怒于南北两京六科、监察道御史官,责其失职,闭口不言。
为此先后将两京中的;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兵部给事中、兵部员外郎、兵部主事、十三道监察御史等文臣武将,三十余人尽罢斥为民,数十人或被降为杂职,或被贬级调外、发配边疆,或仃支俸一年。
此时明内阁首辅:赵志皋、明东阁大学士:陈于陛、明吏部尚书:沈一贯,及九卿各自上疏救援,导致明兵部尚书:石星,还请自己罢职以宽被害诸臣,但明神宗:朱翊钧,皆不听。
反而还惹得明神宗严治诸臣的圣旨频烦下达,举朝无不震惊,史称「军政之狱」。
10月24日,蒙军就包围了明军,四面发起进攻,明西宁卫左参将:达云,负责指挥将士们迎击,从上午战到下午,明军阵营依然没有被攻破。
待天色将晚时,明甘肃总镇巡抚才交接完西宁卫的城防,并亲自率领明西宁卫参政监军:龙膺、明庄浪卫指挥同知:佘德荣、明甘州中卫总兵:郑恕,等将领带着1200多名精兵从西宁卫赶来增援。
明军与蒙军激战了一天,导致蒙军士气开始低落,又听说有明军援兵到来,觉得无法取胜,开始撤退。
当即就被明甘肃总镇巡抚率兵追击,一直追赶蒙军到了东科尔寺白石崖才返回,蒙军已无心恋战,被明军斩首8百多人,史称(西川大捷)其中还包括青海蒙古诸部首领:满克王、把汉他卜囊、脱赖舍人,等人都被明军俘杀。
还要提到的是,这一场仗看上去似乎是明军以少胜多,以五六千人击败三倍于自己的蒙军,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其他藏族、土族等部落的援助。
西宁卫一带的藏族、土族部落,长久以来就受到漠南蒙古部落(青海蒙古土默特部~也叫西海蒙古诸部)的欺压,早就视其为敌人,所以明甘肃总镇巡抚在战前就派人四处联络,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许诺出兵助战。
西川镇海堡一战,参战的藏族、土族等首领有:刺卜尔、西纳、大咎顺、申中,隆奔、罕东、班撒儿、思蛮、下咎顺、祁采忠,等部落都各出3百精骑与明军配合作战,还有果迷等十九族7千多士兵直接听从明军将领调遣。
甚至就连瞿昙寺、圆觉寺、宝贝寺、会宁寺的大小喇嘛也都参加了战斗,事后又在辖地内积极配合明军筑堡招抚番民。
若没有这近万名藏军助战,明军想要以劣势兵力击败优势的蒙军,恐怕比较困难!
以至于后来在报功时,朝廷兵部也承认此一役也,官兵之截战,诚为首功,而番兵众之夹击,亦为特殊功绩。
此三次大捷总称为〈湟中三捷〉在万历二十三年这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打击了势力强大的多个西海蒙古部落,致使漠南蒙古永谢布部台吉:孛儿只斤·永邵卜、漠南蒙古永谢布部首领:孛儿只斤·瓦刺他卜囊,等部落不敢再留在原地。
而是迅速迁徙到盐池以西,其中漠南蒙古多罗土蛮部首领:孛儿只斤·火落赤,也率部渡过黄河南遁,途中还被藏族番兵追击。
几个挑起边患的主要西海蒙古部落远遁后,留在当地的小部落实力非常弱小,因此大明趁机招抚,各部纷纷重新依附大明帝国,这才是湟中三捷的政治意义。
军事上,青海蒙古各部落在祁连山一线的实力被削弱,明军乘机招募士兵,修筑边堡,把防线往前推进,这是为下一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