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栋喝了口水,问出了他心中一种疑惑的问题。
风雷的技术论述中说过,火箭的回收成功率能接近百分之百。
不过黄国栋内心还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毕竟目前各国航天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火箭的回收技术了。
有SpaceX这个珠玉在前,想超越怕是很难的。
而运载火箭回收利用项目,是一定要做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关乎到国内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度。
现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这项技术,而他们还处干起步阶段。
一些小型火箭的回收利用其实是实现了,但一到大的重型运载火箭,那成功率就很感人。
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成功过。
因为航天这一块,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何况现在大部分都没有石头可摸,纯粹靠自己一步步试错。
这就导致研发结果进度缓慢。
火箭研发和发射成本巨高,而且光靠烧钱还不一定有收获。
以国内目前的技术来说,是不可能实现大量卫星上天的,更别说后续建造大型空间站,布局月球基地的后续项目。
因为这都是建立在大型火箭可回收利用项目成功的前提上。
所以黄国栋确实很好奇。
风雷这一套回收技术,到底可不可靠,还是只是纸上谈兵。
毕竟这套技术看起来,似乎和SpaceX那一套技术,并不一样。
任易内心一合计,立马回道:
“如果保守估计的话,只要不是超过10000吨的大型运载火箭,成功率还是99.9%。”
“至于回收复用次数,我想怎么也应该有一两百次吧。”
任易估摸着。
这个数据应该够保守了吧。
倒不是说,系统提供的技术不行。
而是任易怕说好了,黄国栋这群专家又要破防了。
况且单颗火箭一半的回收复用次数我就十来次。
像SpaceX公司的“猎鹰九号”那样的,发射之后,何次下来就得维修机体。
更换发动机后多发射个几次,内部发动机和各个零件都要需要重新换一遍。
所以任易说能回收百来次,就已经算是开创也界航天历史先河了。
最开始火箭研发设计就是一个一次性“消耗品”。
有些火箭发动机在研发和制造之初,设定也就是用完就扔的。
毕竟这玩意,回收不回来。
那还不如直接把爆发推力发挥到极致,尽可能的为火箭提供动力。
至于火箭其他部件就更不用多说了,根本就没想过要有多抗造,只要能坚持到把卫星和空间站送上天就行。
也是到了近年。
无论是航天材料和工艺都有长足进步。
加上要为了降低发射成本,实现运载火箭的回收复用。
世界航天大国都在想方设法的去加固火箭机体各个内部零件的耐磨程度。
否则按照之前“损耗品”一次寿命的制造标准,即使回收了也不能再次使用。
而风雷要制作的火前,采用得是超级碳合金,加上系统出品的工艺与设计,发射完回收之后几乎没有多少磨损。
按照系统给出的数据,单颗火箭的回收次数,最高可达250次。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