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斟酌
二八年,大帅死在了皇姑屯。
张少帅易帜。
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明主义,服从国民正府,改变旗帜。
算是没有了北洋军阀,名义上的统一。
接下来的几年,东瀛人占据了整个东北。
几年的时间,白孝文手上的人,多加了不少,有了一个完整的营。
七八百人。
在滋水县,甚至在整个省城都算得上是一股比较的势力。
尽量的搞了一些能识字的。
白孝文还经常有去省城。
小妹白灵已经在省城毕业了,在一个小学当了几年老师。
白孝文经常去看看她。
“哥,这段时间死了太多的人了。每天都能听到也能从报纸上看到屠杀的消息,古城笼罩在阴森和恐怖之下。我亲眼看到学校的老师被警员五花大绑起来抓走了。”
白灵每次说起都感觉着非常的愤怒。
“大哥,等会儿我还有节课,上完了课,一起去姑父家吃饭。”
又回到豆腐巷小学校去上课。
白灵非常生气,几百万军队和难以估计的宪兵巡警以及特务,首要的任务不是对付已经占领中华的东瀛侵略者而是剿杀贡铲挡,连滋水这样的小县城也建立起来专门对付的保安大队。
上完了课,一起到姑父家去。
姑父家,有两个女儿,大的是白孝文的表姐,小的比白孝文小点,比白灵大点。
白灵在省中学毕业,又在教会女子学堂念了两年。
教会女子学校是女人的世界,整个城市里各种体态的女子集中于一起,那些精华早被高职要员一个个接走了。
姑父家的两个女儿也在教会女子学堂毕业。
一个嫁了一个军队的排长,一个嫁了个报社工作的,看上去还算不错,但是婚姻都并不是怎么幸福。
白灵现在还没有嫁人。
但是做皮匠的父亲,对这两个都不是很满意。
自己家的条件也不差,在省城开了个铺子,女儿该嫁的更好些。
他觉着两个女儿都没有跟上一位可以光耀门庭的女婿,只是他的两个女儿都没有太优秀。
这次白灵还有白孝文过来吃饭,姑父家的小女儿白灵的二表姐也在。
姑父对二人的到来非常的开心。
这两个可比自家的娃强多了:“你比那俩有出息呀灵灵儿,凡团长以下的当科员跑闲腿儿打闲杂的都甭理识他,跟个有权有势的主儿你能行咯!到那阵儿,看哪个龟五贼六死皮丘八敢穿皮鞋不给钱?”
白灵现在比较年轻,才二十多点,正是最好的年纪,要是在农村的话早嫁了,省城的姑娘嫁的晚点。
白孝文更是了不得,虽然只是营长,但是没人敢瞧不起。
特别是在滋水县。
省城的影响小了点。
没有出去打仗的话,升官太难了。
这几年下来,仍旧是营长。
包括岳维山仍旧在滋水县当书计。
想要升得快,上头还得有人。
白孝文在滋水县,对于省城的姑父家有帮助,帮助也不是太大。
在他看来或许白灵更能帮的上忙。
这几年,白灵长得更好看了,在省城不乏有追求者。
无论学识无论气质,尤其是高雅不俗的眉眼,白灵在美女如簇的教会女子学校里也是出类拔萃的。白灵已经谢绝过几位求婚者,挡箭牌倒是那位从未照过面的王家小伙儿。
她对求婚者说,家父在我十二岁时就许亲订婚了。
用着这么个理由,把求婚的都给拒绝了。
在白灵离开教会学校之前,校务处通知她说有一位政府要员要见她。
她问什么事?如果是求婚者她就不去。校务处职员忧心忡忡地劝她说应该去,愿意不愿意都得去,此人校方得罪不起。
白灵去了。她看见一位精明强干的中年人端端正正在校务处的桌前坐着,棱角分明的脸膛,聪颖执著的眼睛,从脑门中间分向脑袋两边的头发又黑又亮。白灵一进门,那人就站起来颔首微笑。
校务处的先生介绍了那位中年人的身份,是省府某要员的秘书,随后就退出门去。那秘书很坦率地问:“小姐,你的第一印象如何?人和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白小姐毕业后作何打算?”
白灵问:“伱找我究竟要问什么事?”
秘书说:“你愿意继续求学我可以资助,你愿意就业我可以帮助安排。”
白灵问:“你怎么对我这样好呢?”
秘书说:“这还用问吗?”
白灵说:“我已经嫁人了。”
但是这个秘书还在打听。
白孝文直接找上门去,把枪支顶在他脑门子上,直接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或许跟这个也有关系,白孝文在县城,省城都得罪了一些人。
姑父很喜欢妻侄儿侄女,不仅是他们的身份,还有他们时常能带来不少的顾客。
前几天上午。
白灵就带来了个人,“姑父,我又给你拉来一个买主。”
皮匠见到买主像见到财神爷一样虔诚地咧嘴笑起来,妻侄女虽然至今未能攀上高枝光耀皮货铺子,但隔三差五不断给他拉来买主也算不错。
于是就认真地征询买主对鞋的式样、皮子颜色的选择,然后就量脚的长短宽窄和肥瘦。
白灵在一旁嗔声叮咛:“这位先生是个细活人,穿衣穿鞋讲究得很,姑父,你得做细法点儿。”
像这样带人过来做生意,都是常事。
教会女子学校的先生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律的女人,一律的穿着,连行为举止说话腔调都是一律的,只有模样的宽窄胖瘦黑白的差异;脸上的表情却同样是一律的,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慷慨激越,没有软溃无力,更没有暴戾烦躁,永远都是不恼不怒,不喜不悲,不急不躁,不爱不恨,不忧不虑的平和神色。
经过多年训育的高年级女生也就修炼成这份习性和德行。古城的各级行政官员军职官长和商贾大亨等等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喜愿到这所女子学校来选择夫人或纳一个小妾。
省城的市民争相把女儿送到这所学校就读的用心是不言而喻的,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某个军政要员的老岳丈。
包括姑父家。
的确他两个女儿嫁的不是特别的好,也不差。
二表姐嫁给一位报馆文人,权势说不上,薪金也不高,日子倒过得还算安宁。
那位文人既不能替老岳丈的皮货生意扩张开拓,也没有能力孝顺贵重礼品,却把皮匠丈人的苦楚编成歌谣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出来。